9月29日上午,南通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揭牌暨首届博士后人员进站仪式在启秀校区C4报告厅隆重举行。此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获批揭牌,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又搭建了一个新的绝好平台。
近年来,学院牢牢抓住申博建设和品牌专业建设的有利契机,将提高学科建设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内涵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2013年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个一级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14年这两个一级学科又被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已正式揭牌,首批5名博士后人员进站。近5年,学院前期科技成果亦颇丰硕,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0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2900多万元;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发明专利2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达11。特别是201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学院获得“大丰收”,获立项资助20项,创历史新高。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辛勤一分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是全院教职工凝心聚力、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其中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团体和青年科研骨干。病原生物学系成立之后克服了学科优势不明显,科室人员少,条件差的困难,从零起步、卧薪尝胆、凝心聚力,实现了科室科研项目零的突破,短短几年,一个只有12名教师的系室获得了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论文40余篇。系主任段义农教授感慨万分,他说科室的进步离不开学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离不开科室全体老师的勤奋团结和开拓创新;作为系主任,要有大局观念,长远规划,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宽松的氛围。病理解剖学系季菊玲副教授克服家庭困难,积极争取出国深造、进修机会,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继2012年在肝脏病学领域顶尖杂志《Hepatology》上发表学术论文之后今年又在该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该杂志最新影响因子为11。“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生理学系彭聿平教授如是说:“寒暑假是对于本科生而言的,对于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没有寒暑假一说。平时忙于教书育人,假期里没有教学任务,教师更能静下心来搞科研,是出科研成果的好时期。” 正是有着这样舍家顾校、不畏艰难的精神,生理学系在科技项目立项、论文发表,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像这样的优秀事迹在学院还有很多。
点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学院一直将学科建设作为学院的生命线,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学科内涵建设水平:以学科特色为导向,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打造优势学科;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将人文关怀贯穿其中,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鼓励教职工读博进修,提高学历水平,不断优化人才梯队,构建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举办申报动员大会、新政策解析报告会、申报经验交流会等,严把标书审查关;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定期邀请资深生物医药专利代理人来院交流指导;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平台建设,重点提高现有科技平台的层次和水平,加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技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科研考核与奖励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项项举措,真真切切体现了学院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张謇先生的思想和理念所赋予通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继续激励着全院师生同心同德、改革创新、踏实进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学院事业新的跨越。